《机器五重奏:机器能思考吗?》读书笔记
这本书花了大概两个晚上读完,攻击两个小时左右时间,书中有几个耳熟能详的人物,表达的观点也多源于他们在现实中所实际坚持的理论,文章分多个章节来探讨机器与人类的一些问题,虽然在最后并没有回答本书最开始提出的问题,不过毫无疑问,这个讨论的过程是开放并且让人回味无穷的,其中图灵关于计算机的主动观点多是一些计算机的底层逻辑,不过这在当初实属不易,截止到今天,人工智能领域仍然没有达到图灵所希望看到的,不过它的未来仍然值得我们去期待,并且我们愿意相信,机器有可能具有人类的情感,或者至少具备人类的思维逻辑。
序幕——故事开始了
将思维机器的问题和其他哲学问题——如“什么是真理”以及“怎样才叫公正”区分开来的特点在于,人们至少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一台实际的设备,使其行为与每一个正常人认知方面的行为无法区别。
第一章:雪利酒——基督学院的傍晚
人们总以为思想来自于构成大脑的物质,而不是来自于大脑的实际工作过程。
只有当语言规则被不止一个人接受时语言才能起作用。你知道,语言是一种公认存在的社会现实,而非大脑中单靠纯粹的推理就能产生的某种东西。
游戏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它们与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方式有关。第一,游戏是规则控制的实践;第二,它们以某种家族相似性相互关联。
第二章:开胃汤——人脑与机器
奥地利逻辑学家库特·哥德尔提出:假设我们拥有一个逻辑系统,它足以表述有关数字的所有可能命题,但依照这个系统的逻辑规则,至少存在一个命题我们无法证明它正确与否。
哥德尔证明了并非每个问题都必须有一个是或否的大难;另外,一个问题,尽管是一个关于数字的简单问题,都可能是不确定的。
大脑神经元的存储行为和模式改变与计算机的相应行为是非常相似的。正是这种相似性是我相信人类能够建造一台能思考的机器;唯一的障碍看起来并不在逻辑上,而是在技术上。(图灵)
人们总是处在迷惑之中,而这种迷惑是无法通过内省或行为分析解决的。它也无法通过思考的理论来解决。唯一的解决途径是通过概念调查。(维特根斯坦)
第三章:鱼——思维与机器
一个词的含义只存在于社会实践中,而不是逻辑中。
一个单词往往要比它所代表的本体要简单;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斯诺认为就不可能有讨论和集体行为。
第四章:肉——意义与机器
奥卡姆剃刀原理:对任何事情的解释应该是尽可能简单到不能再简单。
第五章:色拉——语言和思想
人类是唯一真正意义上能够使用语言的种群,也就是说,人能够使用由约定俗成的符号连接起来构成的符号集合进行交流。
语言的“连接性”表示人把语言作为一种复杂的符号组合来使用。这些符号相互之间可以构成无穷多种组合。正是这种连接性使得人能够构造各种组合来表达人脑实际上具有的所有意念,从狂奔的公牛到宁静的夏夜以及刚割下的清新的香草味。这种由语言符号表示的无穷多的不同概念以及根据语法规则和结构构成的各种不同概念之间的组合是人类语言有别于更原始的交流系统类型的第二个特性。
一条狗不会撒谎,但是,它也不会是真诚的。(维特根斯坦)
语言根本不是图像,它是一种工具,一种精密的工具。(维特根斯坦)
行为主义观点:机器内部的活动和决定机器的认知状态是不相关的。只有从外部观察到的机器状态才涉及到判断的作出。
第六章:甜点——生命与个性
第七章:雪茄和白兰地——社会行为/文化与思想
现代技术将使我们能够在机器中捕获人的思维过程,而远不必完全复制一个人的大脑。(图灵)
后记
以纽厄尔和西蒙为倡导者的“自顶而下”AI的基本思想:它抛开大脑的真是有机机构,而专注与符号和用于将符号组合为更多的新符号的规则。
以弗兰克·罗森布拉特为首的“由底而上”的观点认为要想真正创造机器智能,应该努力在硬件上模拟人脑结构。后该理论几乎被放弃;80年代由于计算硬件的广泛使用得以东山再起。
- 上一篇:《娱乐至死》读书笔记